生命教育的內涵

※什麼是生命教育

  不論是中文的「生命教育」或英文的「life education」,可以說都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因此,不但歐美與台灣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有相當大的出入,而且,國內推動者在這個概念的詮釋上,也還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並獲得共識。

  國內外生命教育在具體議題上固然有不同的側重,但面對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則是互通的。澳洲雪梨的「生命教育中心」LEC(life educational center)相信,要讓孩子遠離毒品,就要給他們一個正向而積極的生命起點;台灣社會從反暴力或自殺防制的觀點出發也一樣肯定,反生命行為的真正制止並不在於防堵、監測、打擊犯罪或通報系統的建立,而在於根本的防患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於正面人生觀的建立以及家庭社會的互助互愛。

  依此,真正的生命教育應從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著手,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關係。

※生命教育內涵芻議

  生命教育應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若以如此勾勒之目標為依歸,生命教育的內涵在學理上應涵蓋(一)人生與宗教哲學、(二)基本與應用倫理學以及(三)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三個領域。

(一) 人生與宗教哲學

  人生哲學最核心的議題是所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亦即有關生命意義的安頓、人生理想的建立等問題。面對這樣無常的人生,人們要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怎麼樣的目標與理想能具有超越無常的永恆意義?這類攸關每個人最深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生命教育最終極的課題。

  人生不是只有吃飯、理財與男女,更不是只有統獨、政治與科技島等議題值得關懷。人作為萬物之靈、作為宗教學者如拉內(Karl Rahner)口中所謂的「發問的存在」,本質上就不只是追求實用功利的經濟動物而已,人還要探求意義與理想,並以之作為人生的出發點與依歸。人會對自己及周圍的一切存在發出疑問並渴望答案。

  最後,人生哲學與宗教哲學的重要還可以從人生觀與實踐態度之間的關係來理解。生命意義問題與實踐問題是互為表裡的。一為形上的終極信念,一為形下的實踐原則,彼此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事實上,任何人的行為實踐最終都反映他的終極信念,也都必須以他的終極信念為基礎。…總之,…缺乏明確深刻的人生觀,很難建立明確深刻的價值觀。

(二)基本與應用倫理學

  生命教育關涉到的第二個學理領域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倫理學所關心的則是人應該如何活著。這個簡單的說明一方面道出了倫理學在實踐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危險。它很容易喚起一種似是而非的成見,亦即把倫理學當成是灑掃進退的生活規範或「三字經」、「弟子規」、「四維八德」等老生常談。

  「善」可能蘊含在傳統智慧中,需要人不怕被貼上「保守」的標籤去加以堅持;「善」也可能在新時代的思潮裡,要求人以「開放」的態度去解構既有的次序,來重構新的價值標準。顯然,探索「什麼是善」以及「如何擇善」這兩個問題,是人們安身立命所不能規避的功課。這兩個功課正是倫理學最根本的課題。

  以是觀之,台灣學校教育之倫理或道德教育在兩方面亟需改進。首先,倫理或道德課程應避免政治正確或八股形式。其次,目前學校的倫理教育多半只是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或要求學生服從的規範教育,而缺乏啟發學生慎思明辨的倫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教給孩子的不只是倫理道德的「然」,更要讓孩子瞭解「所以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就是只教人以「禮」,卻不教之以「理」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充其量只是「說教」,而不會是「說理」。說教當然很難讓學生心服口服,更不要說幫助學生將價值內在化了。

  倫理學關心人應該如何生活,探索「善是什麼」以及「如何擇善」等問題。粗泛地說,「善是什麼」屬於基本倫理學的課題,而「如何擇善」則是應用倫理學的對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運用,二者互為體用。什麼是基本倫理學呢?簡單地說,在探討「可否說善意的謊言」、「可不可以有婚前性行為」、「可否借人執照,抽取佣金」等具體倫理問題之前,必須先探討「為何可以或不可以」這個問題;而要掌握「為何可以或不可以」,就必須先掌握對錯善惡的本質。依此,基本倫理學的對象並非「如何擇善」這類的具體問題,而是解決這類具體問題所必須具備的思想架構。基本倫理學希望透過理性思維與人性經驗來探索善惡的意義,建構進行道德判斷以及證成道德原則的方法理論。

  應用倫理學是基本倫理學在各個實踐領域的具體應用,範圍是無所不包的。一切與人的實踐有關的抉擇,只要涉及善惡是非、公理正義,就屬於應用倫理學應該探討的對象。近數十年來,探討不同實踐領域的應用倫理學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舉例來說,與個人實踐有關的有「兩性倫理」、「婚姻與家庭倫理」、「生命與醫學倫理」、「工作與休閒倫理」、「運動倫理」以及「動物倫理」等;與整體社會如何邁向「公與義」的境界有關的則有「經濟倫理」、「商業倫理」、「政治倫理」、「法律倫理」、「媒體倫理」與「環境倫理」等。

(三)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

   大部分時候,即使沒有特別受過倫理學的訓練,人們不假思索仍會知道什麼是道德上該做或不該做的事。例如,便利商店的收銀員如果多找了錢而沒有發現,該怎麼辦?很簡單,做人「不該」貪得非分之財,錢既然不屬於自己,就應該退還給他。然而,知道歸知道,在不少時候,人的所行與他的所知之間卻是互相背離的。這就是「知行不一」或人格不統整的問題。「知行不一」是最嚴重的道德問題之一,也是任何道德教育所不能不面對的嚴肅課題。規避這個課題,道德教育將只剩下道德知識的灌輸,而與道德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

  人格不統整的深層理由在於道德沒有內在化,成為人生中的絕對堅持。既無堅持,自然談不上貫徹實踐的動力。問題是,道德為什麼沒有內在化呢?前文論人生觀時已初步指出,道德觀與人生觀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對於生命意義與願景有怎樣的看法,就會決定他是或將是怎樣的一個人。包商為什麼會偷工減料?公務員為什麼會拿回扣?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樣做不道德,而是因為他們都想賺錢遠勝於想把房子蓋好。問題是:他們為什麼想賺錢遠勝於想把房子蓋好?答案恐怕是因為賺錢是自己花,而房子是別人住,壓死也是別人死。他們又為什麼那麼想賺錢,而不把別人的命當命呢?因為在一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裡,金錢是一切地位與權力的象徵;只有累積財富,才能獲得地位與權力。但他們又為什麼要追求地位與權力呢?這是因為他們相信有了地位與權力,就有了真正的幸福,也就保證了成功的人生。問題是,身份、地位、財富與權力真的能保證幸福與成功的人生嗎?這個問題值得三思再三思,而答案恐怕不是理所當然的。

   除了人生觀與道德價值不統整的問題,能知不能行的第二個重要根源是情緒智商的低落,也就是情緒與理智的不統整。前者是說,我雖然明明知道道德要求人「不可貪非份之財」,但我的人生觀卻是以累積財富為最高原則。在這情形下,道德要求與我的人生觀互相抵觸,當然無法內化為生活的態度。至於情緒與理智的不統整是說,我的人生觀與道德雖然不衝突,甚且它也要求我去做符合道德的事。然而,「心嚮往之」卻不一定表示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顯然,要使知行合一,人格與情緒的統整是不容忽視的功夫。統整的第一步在於養成自省自覺的習慣。人如果無法自省自覺,就容易按當下的情境做出直接反應,結果往往意氣用事,抉擇不經大腦。

  其次,同理心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人往往從自己有限的經驗去看世界,看別人。但除非真能摘下自己的眼鏡,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否則「永遠無法與他人建構深厚、真誠的關係」。

※生命教育在學校中的落實

  從上節對生命教育內涵的闡釋,可以發現它是知行兼具的。其中,人生、宗教與道德哲學的課題有許多豐富而重要的知性內涵,等著人去加以探索與反省。當然,這些議題的意義也不只是知性的,它們還有很深的實踐意涵,與一個人將成為怎樣的人、作怎樣的抉擇,密切相關。至於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則更具實踐意義,但細觀其內容其實也包含許多知性課題,需要人去釐清,以啟發統整的自覺與努力。

  上文討論顯示,生命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落實大概應包含「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知情意行」三方面。此外可以再加上「尊重多元智能」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瞭解,每一個人獨特的「所是」(to be),遠比外在財富地位的「所有」(to have),要來的重要,以下簡單表列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

(一) 深化人生觀,屬於人生哲學與宗教教育的領域

  1.生命意義、目標與理想的探問。這部分的課題可以稱之為終極關懷的課題。學校教育不但該真正落實「智德體群美」,而且這裡的「智」也不該只是知識技能的「知」,更該是深刻的生命智慧。教育整體的目標不該只是幫助孩子將來找到一份工作或職業,更該教導他們體悟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理想,並勾勒自己的生命願景。

        2.生死教育、死亡教育、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生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死意義是互相發明的。人如果不能生而無悔,就不可能死而無憾;同樣的,人若不能安頓與超越死亡的陰霾,也很難確立生命的意義。

(二)內化價值觀,屬於倫理學與倫理思想教育的範疇

  1.培養成熟的道德思維與判斷。

  2.以道德哲學為基礎的倫理思想教育,才能真正說理而不說教,並培養孩子慎思明辨的「擇善」能力。

  3.多元價值觀的培養:從不同角度理解同一道德課題的能力

  4.熟悉「基本倫理學」的思考方法以及「應用倫理學」的不同課題,例如生命倫理、兩性倫理、職場倫理、家庭與校園倫理,以及社會與政治倫理等。

(三)知情意行整合,屬於倫理(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情緒教育與人格統整等領域

  1.幫助學生將在知性上內在化的價值理念統整於人格之中(誠於中),並在實踐抉擇上生活出來(形於外)。

  2. 提升學生的情緒智商、交談傾聽能力以及同理心。

  3.培養學生面對憤怒,貪婪,情慾時的處理能力。

(四)尊重多元智慧與潛能

  1.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智慧:多元智慧的理論再次為「適性教育」賦予深切的意義,也就是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既然每個人的心智都是由各種強度不同的智慧組成,所以每個人都有其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學校應幫助孩子了解並發展自己的獨特智慧。

  2.學校應開展多元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機會,使各種智慧活躍起來。

  3.每種智慧都有多元的方式表現,因此學校也應發展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管道,讓孩子在充滿自信的環境下,快樂且有效的學習。

  職是之故,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教育應以「人」為基礎,致力於「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知情意行」與「尊重多元智能」的生命教育。進一步言,這種攸關生命智慧與人生實踐的教育不但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該是從家庭到職場都特別注重的有關人的生命素質的終身教育。

 

——節錄自孫效智著「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聯繫學校

地址:中國澳門 新口岸宋玉生廣場255號 中土大廈9樓

電話:+853 2875 5205

傳真:+853 2875 5206

電郵:mssmllc@mss.edu.mo